最近,很多開新能源車的朋友可能都遇到了一個挺鬧心的事兒。
就是自己的車明明開得好好的,一年下來沒出過一次險,結果第二年去續保的時候,發現保費竟然漲了不少。
這事兒讓人心里直犯嘀咕,感覺自己像是被當成了“冤大頭”,辛辛苦苦當個好司機,到頭來還得“被漲價”,這到底是什么道理?
可你要是去問保險公司,他們也是一肚子的委屈,一個勁兒地倒苦水,說這生意實在是沒法做了,每收一百塊錢保費,賠出去的錢比一百塊還多,都快虧得底褲都不剩了。
這就奇怪了,一邊是車主抱怨保費貴得像“刺客”,一邊是保險公司哭喊著“增收不增利”,這新能源車險市場,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?
咱們先站到保險公司的角度看一看,他們到底有多難。
根據行業里非常權威的中國精算師協會發布的數據,在2024年,整個保險行業給全國三千多萬輛新能源車提供了保險,保費收了一千四百多億,這數字聽著挺大的,可最后年底一算賬,非但沒賺錢,還虧損了整整五十七個億。
而且這還不是偶然,是連續好幾年都在虧錢。
這筆賬算下來,就意味著在很多車型上,保險公司每從車主手里收一百塊錢的保費,最后光是賠付出去的錢就超過了一百塊,這還沒算上公司自己運營的人工、房租、水電等各種成本。
這么看,他們說自己是“賠本賺吆喝”,還真不是夸張。
那為什么會虧得這么厲害呢?
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新能源車實在是太“金貴”了,修起來特別貴。
咱們以前開的燃油車,車身結構相對簡單,零部件也多,要是哪兒有個小剮小蹭,可能找個路邊熟悉的修理廠,花個幾百塊錢就噴漆搞定了,甚至有些小毛病,動手能力強的車主自己都能解決。
但新能源車完全不是一個概念,它渾身上下都是高科技,是一個高度集成化的電子產品。
比如一個看著不起眼的大燈,里面可能就集成了智能駕駛的感應器和復雜的控制模塊,一旦壞了,就得整個換掉,而且換的時候還得用專門的設備去匹配你這輛車的識別代碼,這就導致你基本沒什么選擇,只能去品牌授權的4S店維修。
一個理賠員就舉過例子,一輛車只是左前角的一個小雷達壞了,換一下就要兩千五百多塊錢,要是碰壞了跟智能駕駛有關的攝像頭,換完之后還得花幾百塊錢做個“標定”,不然系統就沒法正常工作。
這種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的設計,導致哪怕是局部的一點小損傷,也得成套更換,維修成本自然就下不來了。
正是因為修起來貴,也改變了大家出險的習慣。
以前開個幾萬塊錢的燃油車,不小心蹭掉一塊漆,去修一下可能也就三五百塊錢,很多人一想,為了這點錢去報保險,導致第二年保費上漲,不劃算,干脆就自費修了或者干脆不管了。
現在開著二三十萬的新能源車,隨便一個小追尾,去4S店一問,報價可能就上萬了。
車主心里的小算盤一打,自費這么一大筆錢太心疼了,還不如直接報保險處理。
這么想的人多了,新能源車的出險率自然就水漲船高。
有數據顯示,2023年新能源車的出險率達到了百分之三十,而傳統燃油車還不到百分之二十。
出險的多了,賠出去的錢自然也就多了。
另外,新能源車本身的一些設計特點,也無形中增加了出事的概率和維修的費用。
為了在底盤塞下巨大的電池組,同時保證車內空間,電動車普遍都比同級別的燃油車要寬一些。
車身寬了,在擁擠的城市道路、狹窄的老舊小區里穿行或者停車的時候,發生擦碰的風險就更高了。
而且,現在很多車為了追求好看和低風阻,都喜歡用那種一體式的車身線條和貫穿式的尾燈,看著確實很酷炫。
但這種設計的代價就是,一旦發生追尾,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碰撞,也很容易傷到后備廂的鈑金和那根長長的尾燈,維修起來可就是一大筆錢。
所以在很多新能源車主聚集的停車場,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不少車的屁股上都帶著點拳頭大小的凹陷,像是某種“集體臀傷”,就是因為維修成本太高,車主索性就先不修了,帶著傷跑。
聽完了保險公司的難處,咱們再回到車主這邊最關心的問題:就算新能源車整體風險高,可我是一個駕駛習慣非常好的司機,開車規規矩矩,一年到頭別說出事故,連個違章都沒有,憑什么我的保費也要跟著一起漲呢?
這個問題,就觸及到了車險定價背后的一套復雜邏輯。
我們交的保費,并不是保險公司隨便定的,它背后有一套精密的計算模型。
這套模型里,確實有一部分是跟你個人直接相關的,比如你過去幾年有沒有出過險,出過幾次,這會影響一個叫“無賠款優待系數”的東西,你不出險,這個系數就會給你打折,出險多了,保費就會上漲。
但是,這僅僅是決定你保費的其中一個因素,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。
保險公司在定價時,更看重的是“從車”這個維度,尤其是你開的這款車,也就是“車系”,在整個市場上的整體風險表現。
這就像上學的時候,你個人學習再好,每次都考全班第一,但如果你們這個班級的整體平均分在全校是倒數,那在學校領導眼里,你們整個班可能都會被貼上“差生班”的標簽。
保險公司的大數據系統里,就匯集了全國所有同款車型的數據。
他們會分析,比如“某某品牌XX型號”這款車,在全國范圍內,它的整體出險率高不高?
平均每次出險要賠多少錢?
如果因為這款車的設計問題、或者買這款車的車主群體普遍駕駛風格比較激進、或者有很多被用作網約車導致高強度使用等原因,使得這個車系的整體賠付率非常高,那么保險公司就會在系統里,把這個車系所有車輛的保費基礎價格都往上調。
所以,即使你是一個完美的司機,但因為你開的恰好是這么一款被大數據標記為“高風險”的車型,你也難免要跟著“集體受罰”。
你優秀的個人駕駛記錄,在龐大的、高風險的同車型群體數據面前,就像一滴水掉進了大海,被瞬間淹沒了。
通俗點說,你其實是在為你那些素未謀面的、開著跟你同款車但到處惹事的“豬隊友”們的事故買單。
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好司機也“被漲價”的根本原因,聽起來確實挺讓人無奈的。
那這個讓車主和保險公司都頭疼的僵局,到底該怎么解開呢?
業內專家指出,問題的核心,其實在于兩個東西被“關在黑盒子里”了:一個是維修體系,另一個是車輛數據。
回想一下燃油車的時代,市場為什么能相對平衡?
因為那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。
車壞了,保險公司定完損,你可以選擇去4S店修,也可以找家門口信得過的獨立修理廠,甚至還可以用質量不錯的副廠件或者拆車件。
因為存在競爭,保險公司為了控制成本,也會引導車主去性價比更高的地方維修,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有效的市場比價機制,把維修價格控制在了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內。
但是現在,新能源車的核心技術,特別是電池、電機、電控這“三電”系統,以及很多智能化的零部件,維修技術和定價權都高度集中在汽車廠家手里。
保險公司在理賠的時候,面對廠家授權店給出的那個高昂且唯一的維修方案和配件價格,幾乎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,只能照單全收。
成本降不下來,保費自然就很難降下去。
更關鍵的是數據這個“黑盒子”。
你的車其實最了解你的駕駛習慣,你是不是喜歡急加速、急剎車,你每天開多少公里,你的電池健康狀況怎么樣,這些都是評估一輛車真實風險最有效的數據。
但現在,這些關鍵數據都被汽車廠家牢牢掌握著,保險公司想看也看不到。
拿不到這些精準的數據,保險公司就沒法對每個車主進行個性化的風險評估,沒法真正區分出誰是好司機,誰是高風險司機。
沒辦法,他們只能采取一種“一刀切”的粗放模式,把保費定得高一些,用這種方式來覆蓋掉那些未知的風險,確保自己不至于虧得太慘。
因此,要真正走出這個困境,最根本的辦法,就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的“白盒化”。
一方面,需要汽車廠家牽頭,在保證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的前提下,把一些必要的車輛運行數據和維修數據向保險行業適度開放,讓保險公司能夠進行更精準的定價,真正做到讓駕駛習慣好的車主享受到更低的保費。
另一方面,也需要逐步打破維修和配件的壟斷,建立一個更加開放和透明的售后維修體系,鼓勵第三方維修企業參與進來,形成良性競爭。
只有這樣,才能從根本上降低理賠成本,讓保險公司的經營壓力減小,車主的保費負擔減輕,最終形成一個車主、險企、主機廠多方共贏的局面,推動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更加健康地向前發展。
全部評論 (0)